他們流連於自然,激發“好奇者”加入隊伍,一起感受鳥兒展翅,傾聽自然淺吟低唱;他們傳遞自然觀察的快樂,在大自然里解讀自己的青春……每個周末,在華南植物園和白雲山上,都有一群名為“導賞員”的志願者,邀請路過的游客通過他們提供的望遠鏡,一起觀鳥賞花。
  這群志願者來自一個以推廣觀鳥為己任的志願者隊伍———飛羽。好奇害死貓。8年前,因為好奇,飛羽的創立者郭世軍與觀鳥結下了不解之緣。4年後,他帶領20多名在校大學生組成志願者團隊,在植物園、學校吸引“好奇者”加入到他們的觀鳥行列中來。
  經過4年發展,這個觀鳥圈子,現有註冊成員100多人。團隊骨幹志願者每年仍維持在30名左右。
  好奇心讓他成為觀鳥愛好者
  8年前,郭世軍還是北京一家外企的小白領。某個周末,他在北京一家公園看到有人用望遠鏡正在看什麼。好奇心驅使下,他靠了過去,並受到邀請得以用望遠鏡一窺究竟。“通過望遠鏡看那隻五顏六色的鳥,好漂亮!”第一次觀鳥,在郭世軍心裡印下的是一種震撼人心的美。此後,喜愛戶外運動的他,每次爬山涉水時,開始留意各種看到的鳥類。
  映入眼中的鳥兒多了,郭世軍發現自己對鳥類知識嚴重匱乏,常出現“可能是喜鵲也可能是麻雀”的類似困惑。他無法忍受自己的無知,開始購書自學鳥類知識。不夠解惑,又上網搜索。還是覺得無法滿足,於是開始尋找並參加當地一些觀鳥愛好者組織的活動。一年後,郭世軍記憶庫里已經儲存了近百種鳥類模樣習性等相關知識。
  因為對觀鳥的熱情,郭世軍被某家生產望遠鏡的公司看中。2008年,他被挖角到了廣州工作。興趣與工作重合,在本職工作已經進入穩定狀態後。2010年,他光明正大地告知上司,想組建一支觀鳥志願者團隊。他的想法得到了上司的支持,並得到了公司的設備和資金支持。
  把大學生髮展成觀鳥導賞員
  2011年,經過近半年的考察,郭世軍圈定了在校大學生為團隊的合作伙伴。“大學生作為最能接受新生事物的一群,有熱情有理想有創意。”
  郭世軍將志願者的報名門檻設得很低,只要喜愛走進大自然,喜愛與大自然和人溝通就行。但要想成為這個圈子裡的人,卻並不是那麼容易。當年第一屆志願者招新時,共吸引了80多名大學生投簡歷。但經過面試、筆試、鳥類和植物以及導賞技巧等知識培訓後,最終只有24名大學生加盟“飛羽”志願者團隊。
  和一般團隊活動方式不同的是,這個團隊的成立,並不是組織大家一起去觀鳥,而是經過培訓後,成為觀鳥導賞員,幫助更多“門外漢”觀鳥,激發他們對觀鳥的興趣。此外,有別於其他志願者團隊的是,飛羽的志願者們,作為主力參與活動的時限僅為一年。“大部分志願者進來時都是大二的學生,一年後基本上就面臨實習,所以核心成員需要換新人。”郭世軍介紹,他自己也同樣在團隊運作一年後,基本上不再插手團隊里的工作。
  周末上山入園擺攤服務游客
  導賞員們的主要“工作”,是每個周末定時定點在華南植物園和白雲山上“擺攤”吸引市民。“就像當初我被望遠鏡吸引一樣,我們現在也是擺個望遠鏡吸引好奇者。”郭世軍說,每年除了大學生們考試前及寒假外,其餘時間成員們都會準時“擺攤”。
  這種固定的“擺攤”方式,除了可以吸引路過看到的好奇者,也方便有興趣以後繼續參與觀鳥的市民找組織。每次擺攤都會吸引近30人次“圍觀”,一年下來,志願者們就引導了近千人次參與觀鳥活動。
  圈子的影響面不斷在擴大。2013年,飛羽北上發展,相繼成立福州飛羽、北京飛羽。還有一些項目主動來找團隊合作。今年,飛羽就承擔了海珠湖公園核心區鳥類調查工作。
  圈
  知道
  廣州遍地都是的鳥,叫鵲鴝
  “想要看野外生存狀態的鳥,就到華南植物園裡來吧,基本上每天都能看到十幾種以上,常見的有烏鶇、珠頸斑鳩等,運氣好的話還可以看到羽毛顏色艷麗的普通翠鳥、紅嘴藍鵲、國家二級保護動物褐翅鴉鵑。”郭世軍介紹,要看一些比較難得一見的鳥,就要去白雲山上的鳴春谷。那是一個模擬自然生態的天然大鳥籠,像丹頂鶴、廣東省省鳥白鷳,廣州市鳥畫眉等。
  讓游客“見未見過之美”是飛羽團隊秉承的理念。參加觀鳥活動,郭世軍說:“大家可以發現原來很多自己一直以為認識的鳥兒其實是認錯了的。”就比如生活在廣州的市民,大部分也許都曾見過在路上以彈跳方式前進的鳥兒。它被大部分人叫成“喜鵲”。不過,這種在廣州遍地都是的鳥兒,實際上叫鵲鴝。喜鵲可有它好幾隻這麼大。
  郭世軍還經常遇到的一種情況就是,在廣州常被人們認為是烏鴉的鳥兒,其實並不是烏鴉。“天下烏鴉並非一般黑,更不要見到黑色的鳥都以為是烏鴉。”這種黑色羽毛、黃色嘴巴的鳥兒,其實真名叫“烏鶇”。在瑞典被奉為“國鳥”。“在廣州很少能見到烏鴉,它們兩者是不同類別,就好像老虎和獅子一樣的區別。”而華南植物園和白雲山兩個導賞點的區別在於,前者以培養觀鳥的興趣為主,後者以傳播知識為主。
  圈收穫
  每逛一次校園都會發現未見之美
  據瞭解,成為導賞員後的志願者們,基本上都會步上郭世軍的後塵,對觀鳥“走火入魔”。華南師範大學大三學生莊國鄭是第三屆飛羽志願者。當初莊國鄭加入飛羽時,同樣是抱著“玩一下”的心態。莊國鄭記不清自己是在什麼時候轉變了對觀鳥的態度,但現在只要逢周末空閑時,他都會約上幾個鳥友一起爬火爐山、帽峰山或是逛公園找鳥去。
  當上觀鳥導賞員後,莊國鄭最大的感觸是,“喜歡上觀鳥後,會發現自己在平時生活里會更懂得觀察細節。”以前在校園逛了兩三遍後就覺得厭煩了,現在每逛一次校園都會有不同收穫。“這次可能聽到了這一種鳥叫,下次可能又看到另一種鳥,每次都可以‘見未見過之美’,逛多少次都不會厭煩。”
  莊國鄭自己在觀鳥時收穫了快樂,在導賞時又將這種快樂傳遞給游客。他至今還記得,有一次一對父子通過導賞點的望遠鏡看到一隻鳥兒在啄食榕樹的花絮時,雙雙發出驚嘆聲,並贊“不虛此行”。“當時就覺得我把觀鳥的快樂傳遞給了他們,很有成就感。”
  圈目標
  以拒絕吃鳥為終極目標
  飛羽去年曾統計分析過參與導賞點活動的游客,其中對觀鳥產生了好感的游客占了80%,活動後偶爾會繼續再看一看鳥類的大約有50%,自己有興趣並持續觀鳥的游客約有20%,會繼續觀鳥還會主動推廣觀鳥的人群只有5%。
  在郭世軍看來,以傳遞知識和快樂的方式吸引游客觀鳥更易讓人接受。讓他印象極深的是,一名父親陪妻兒前來參加導賞活動,最開始幾次對方通過望遠鏡看到鳥兒時總說的一句話是,“這種鳥味道應該不錯”。一段時間後,這位父親對郭世軍說,自己這輩子最後悔的事就是吃過野生動物。
  “有很多愛鳥人士採取拆鳥網、喊口號的方式保護鳥類,但我覺得這種方式別人不一定接受。”飛羽想要達到的終極目標是“拒絕吃鳥”。雖然這個過程會很漫長,但郭世軍和志願者們堅持一個理念:能影響一個是一個!因為“一旦喜歡上了觀鳥這種活動,就會拒絕再把鳥兒當成盤中餐。而且不會只是他一個人不吃,他招待客戶、親友時肯定也不會吃。”
  採寫:南都記者 孔小雲
  攝影:南都記者 高貴彬  (原標題:跟著他們 白雲山的鳥很有看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gh23ghcbq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